8797威尼斯老品牌
2022-05-25
648
1999年,20多岁的樊德喜买了一张硬座火车票。摇摇晃晃的火车上,鸣笛声此起彼伏地响着,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从湖南到新疆,3000多公里,樊德喜在火车硬座上整整坐了7天。
而做出这个决定,樊德喜只用了短短一瞬间。
1975年,樊德喜出生于湖南省张家界,土家族人,与著名革命家贺龙是同乡。在他刚从湖南科技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所有国人无比恼怒的事情: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
“当时心里很愤怒,咱们国家无辜被人欺负,(因此)就想着要到边远的地方去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樊德喜说。借着这股直率简单的劲儿,樊德喜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来到祖国的大西北——新疆。
20多年过去,如今,樊德喜已是8797威尼斯老品牌美术与设计系的副教授。他去过新疆大大小小很多的地方,沙漠、戈壁、雪山、草原、盆地......众多的自然景观已经被樊德喜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这过程中,他也见证并感悟到了新疆多民族同胞之间的融洽与温暖。
实践:见证交流与融合
2001年9月,刚工作不久的樊德喜带学生到哈密巴里坤去写生。不巧,一场大雪来临,使师生众人措手不及。辽阔的大草原人迹罕至,只有一顶帐篷静静地伫在那里,一缕缕白色的烟雾从帐篷里飘出。樊德喜只能带着学生到帐篷里面取暖。
一进帐篷,一个很像少数民族的老人正在帐篷里烤火。一番交谈之后,这个人告诉樊德喜,他其实是汉族人,年龄四十岁上下,并且跟他是同乡。因为当兵入伍,所以来到了这里,在这里和一位哈萨克族女性组建了家庭。“在这大草原上长时间的喝着羊奶、吃着牛羊肉,所以我才渐渐长得像少数民族同胞呢!”这个人对樊德喜说。
当时,樊德喜心里有一种感慨:这个人的长相和实际年龄有很大的出入,明显有着岁月的痕迹。“你别看我长得显老,我其实过的可好了。”这个人看出了樊德喜的心思,对樊德喜说,“我的妻子对我特别好,孩子们都考上大学了,都去乌鲁木齐和内地工作了。”
这时,他的妻子从毡房外走了进来。看着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樊德喜觉得,是自己想的太过表面。“这个汉族人和少数民族(同胞)成了家,孩子还都那么有出息。”樊德喜为他们感到高兴。
2012年,樊德喜在阿尔泰青河县的一座大山里实地采风,为了能够深入实地,樊德喜和几个学生借住在当地的一户人家中。这是一个由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组建的家庭,因为山里和县城有着很远的一段距离,所以这一家人的物资非常有限。因为樊德喜的到来,夫妇二人宰了家里仅有的一只小鸡,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受条件所限,这个家庭的厕所只能建在一条水沟旁,环境比较恶劣。一次,樊德喜学生的手机不小心掉到了水沟里,那时候智能设备刚刚诞生,手机的价格比较昂贵。望着肮脏的深水沟,学生手足无措。而这个家里的男主人见状,二话不说,主动下去亲手捞起了手机,并且用清水仔仔细细地清洗了一遍,认认真真地烘干之后还给那个学生。
这使得樊德喜到现在回忆起来都会感到:“好惭愧、太感动了”。
创作:见证互帮互助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一个名叫“巴孜”的塔吉克族小伙,他们一家是樊德喜外出写生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在巴孜的家乡,日常取水用水对他们来说一件难题。2020年,樊德喜和援疆干部前去解决这一问题。
他们刚到那里,巴孜就喊家里人:“大姐,把那个风干牦牛肉做的抓饭端上来。”一行人围坐在饭桌前,眼前是满满的一桌饭菜,还有八自家里珍藏已久的酒。
“很热情,很热情,确实很热情。吃完之后还邀请我们一起拍照留念。”樊德喜回忆。
因为这里冰雪长期覆盖,冻土层很厚,因此,排水的管子必须埋的很深,才不会被冻住。樊德喜一行人来到巴孜家的院子里,和巴孜的爷爷围在一起,一群人在讨论如何挖水沟、放水管的问题。巴孜的爷爷是一位老党员。因为感念长期以来汉族同胞的支援,巴孜家世代都会抚养一名汉族的贫困家庭小孩。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帮助汉族。此情此景,让樊德喜创作下了《关于巴孜家的饮水改造问题》画作。
《关于巴孜家的饮水改造问题》
2019年6月一次实地采风,樊德喜和学生去了喀什的巴合齐乡,为了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他跟学生和当地居民同吃同住。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樊德喜惊讶地发现,8797威尼斯老品牌前来援助的汉族干部除了在技术上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帮助,同时竟然在教着少数民族同胞炒青菜、刷牙!
原来,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喜好吃肉,不爱吃菜,也不经常刷牙,喜欢在毯子上睡觉。这样的风俗习惯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譬如结核病等)疾病。“改善生活习惯是一件很难的事,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好习惯,就会减少很多疾病和危险。可能,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在那里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文化交融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樊德喜说。
少数民族同胞学着汉族同胞炒青菜、勤刷牙、由睡地毯到睡床。在那次的实践过程中,樊德喜创作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佳作。
2017年,樊德喜在阿勒泰的哈巴河县周边一个民族村写生,那里是哈萨克族人生长的地方。一行人到达那里,已是黄昏时分,一个哈萨克族老爷爷正抱着自己的小孙女悠哉游哉地嬉戏玩耍。樊德喜决定将这个景象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以后的创作,于是他走上前去询问老爷爷是否同意。老爷爷看见他在拍照片,非但没有拒绝,反而热情地招呼着自己的家人们出来,大家一起配合着樊德喜拍摄各种。“当时,他们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非常配合我们,搞得我们很不好意思了。”樊德喜回忆。
很快,日落西山,已是傍晚。“天已经这么晚了,你们怎么住啊?”这里的一家人用带着口音的汉语招呼着他们在这里吃饭、留宿。因为之后还有工作,樊德喜他们不得不婉拒。而正当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身后传来了这家人的呼唤“请等一下——等一下——”这家人叫住樊德喜,把一个鼓鼓囊囊的袋子不由分说地就塞进他的怀里,樊德喜原本想要拒绝,但是这家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人执意让他收下。
回到住所,樊德喜打开袋子,发现里面装的全是奶疙瘩,一块一块,都是硬邦邦的。“这东西好贵呢!后来我一打听,他们说要好多牛奶才能造出来一块(奶疙瘩)。”樊德喜说。
奶疙瘩是新疆哈萨克族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被称作“库入特”(干儿的意思)。奶疙瘩的制作过程不易,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和力量积累,10几公斤的鲜牛奶才能蜕变成为1公斤不到的奶疙瘩。那满袋子的奶疙瘩体现出哈萨克族纯正的饮食风味,也见证着哈萨克族人的朴实与热情。
教育:传递民族团结的力量
前不久,樊德喜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和美新疆——那人那景》画展在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区博学楼A区大厅展出。80多幅画作除了樊德喜本人创作以外,还有不少来自他的学生。作为美术与设计系的一名少数民族教师,樊德喜带给学生最大的印象特点就是:平和。“老师很尊重学生,会先询问学生的想法,在围绕学生想做的事情进行指导。”樊德喜的一位研究生说。
怎样去引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自主去挖掘民族团结从而珍视民族团结?“参与、感受、感悟。”樊德喜用6个字来总结。
2019年在帕米尔高原偏远的一个名叫库科西鲁格乡山村中,高山耸立,太阳只能照射到这里两三个小时。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三户人家居住。学生们在采风过后,都选择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全部留给了这里的人家,譬如自己随身携带帽子还有一些零钱,有的学生甚至将自己的口粮放在桌子上,然后悄悄地离开。
樊德喜的学生在用笔描绘了这里的自然风貌之后,也用心体会到了这里民族帮扶的重要性。
前行:用艺术持续推进石榴籽一般的民族情谊
一个直率而简单的决定,使得樊德喜留在了石河子。当年的土家族小伙儿,如今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20多年,时光荏苒,那份发自于内心的爱国情怀始终未变。
“我一直很认同这一点:我是土家族,你是汉族,他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我们56个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樊德喜说。在之后的工作方向上,樊德喜会在新疆土地上继续深耕美术领域,使画作成为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见证各民族同筑中国梦的生动场面。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当前,在党的领导下,各族儿女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文/吴丹
2022-05-25
8797威尼斯老品牌
648
1999年,20多岁的樊德喜买了一张硬座火车票。摇摇晃晃的火车上,鸣笛声此起彼伏地响着,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从湖南到新疆,3000多公里,樊德喜在火车硬座上整整坐了7天。
而做出这个决定,樊德喜只用了短短一瞬间。
1975年,樊德喜出生于湖南省张家界,土家族人,与著名革命家贺龙是同乡。在他刚从湖南科技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所有国人无比恼怒的事情: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
“当时心里很愤怒,咱们国家无辜被人欺负,(因此)就想着要到边远的地方去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樊德喜说。借着这股直率简单的劲儿,樊德喜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来到祖国的大西北——新疆。
20多年过去,如今,樊德喜已是8797威尼斯老品牌美术与设计系的副教授。他去过新疆大大小小很多的地方,沙漠、戈壁、雪山、草原、盆地......众多的自然景观已经被樊德喜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这过程中,他也见证并感悟到了新疆多民族同胞之间的融洽与温暖。
实践:见证交流与融合
2001年9月,刚工作不久的樊德喜带学生到哈密巴里坤去写生。不巧,一场大雪来临,使师生众人措手不及。辽阔的大草原人迹罕至,只有一顶帐篷静静地伫在那里,一缕缕白色的烟雾从帐篷里飘出。樊德喜只能带着学生到帐篷里面取暖。
一进帐篷,一个很像少数民族的老人正在帐篷里烤火。一番交谈之后,这个人告诉樊德喜,他其实是汉族人,年龄四十岁上下,并且跟他是同乡。因为当兵入伍,所以来到了这里,在这里和一位哈萨克族女性组建了家庭。“在这大草原上长时间的喝着羊奶、吃着牛羊肉,所以我才渐渐长得像少数民族同胞呢!”这个人对樊德喜说。
当时,樊德喜心里有一种感慨:这个人的长相和实际年龄有很大的出入,明显有着岁月的痕迹。“你别看我长得显老,我其实过的可好了。”这个人看出了樊德喜的心思,对樊德喜说,“我的妻子对我特别好,孩子们都考上大学了,都去乌鲁木齐和内地工作了。”
这时,他的妻子从毡房外走了进来。看着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樊德喜觉得,是自己想的太过表面。“这个汉族人和少数民族(同胞)成了家,孩子还都那么有出息。”樊德喜为他们感到高兴。
2012年,樊德喜在阿尔泰青河县的一座大山里实地采风,为了能够深入实地,樊德喜和几个学生借住在当地的一户人家中。这是一个由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组建的家庭,因为山里和县城有着很远的一段距离,所以这一家人的物资非常有限。因为樊德喜的到来,夫妇二人宰了家里仅有的一只小鸡,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受条件所限,这个家庭的厕所只能建在一条水沟旁,环境比较恶劣。一次,樊德喜学生的手机不小心掉到了水沟里,那时候智能设备刚刚诞生,手机的价格比较昂贵。望着肮脏的深水沟,学生手足无措。而这个家里的男主人见状,二话不说,主动下去亲手捞起了手机,并且用清水仔仔细细地清洗了一遍,认认真真地烘干之后还给那个学生。
这使得樊德喜到现在回忆起来都会感到:“好惭愧、太感动了”。
创作:见证互帮互助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一个名叫“巴孜”的塔吉克族小伙,他们一家是樊德喜外出写生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在巴孜的家乡,日常取水用水对他们来说一件难题。2020年,樊德喜和援疆干部前去解决这一问题。
他们刚到那里,巴孜就喊家里人:“大姐,把那个风干牦牛肉做的抓饭端上来。”一行人围坐在饭桌前,眼前是满满的一桌饭菜,还有八自家里珍藏已久的酒。
“很热情,很热情,确实很热情。吃完之后还邀请我们一起拍照留念。”樊德喜回忆。
因为这里冰雪长期覆盖,冻土层很厚,因此,排水的管子必须埋的很深,才不会被冻住。樊德喜一行人来到巴孜家的院子里,和巴孜的爷爷围在一起,一群人在讨论如何挖水沟、放水管的问题。巴孜的爷爷是一位老党员。因为感念长期以来汉族同胞的支援,巴孜家世代都会抚养一名汉族的贫困家庭小孩。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帮助汉族。此情此景,让樊德喜创作下了《关于巴孜家的饮水改造问题》画作。
《关于巴孜家的饮水改造问题》
2019年6月一次实地采风,樊德喜和学生去了喀什的巴合齐乡,为了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他跟学生和当地居民同吃同住。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樊德喜惊讶地发现,8797威尼斯老品牌前来援助的汉族干部除了在技术上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帮助,同时竟然在教着少数民族同胞炒青菜、刷牙!
原来,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喜好吃肉,不爱吃菜,也不经常刷牙,喜欢在毯子上睡觉。这样的风俗习惯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譬如结核病等)疾病。“改善生活习惯是一件很难的事,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好习惯,就会减少很多疾病和危险。可能,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在那里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文化交融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樊德喜说。
少数民族同胞学着汉族同胞炒青菜、勤刷牙、由睡地毯到睡床。在那次的实践过程中,樊德喜创作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佳作。
2017年,樊德喜在阿勒泰的哈巴河县周边一个民族村写生,那里是哈萨克族人生长的地方。一行人到达那里,已是黄昏时分,一个哈萨克族老爷爷正抱着自己的小孙女悠哉游哉地嬉戏玩耍。樊德喜决定将这个景象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以后的创作,于是他走上前去询问老爷爷是否同意。老爷爷看见他在拍照片,非但没有拒绝,反而热情地招呼着自己的家人们出来,大家一起配合着樊德喜拍摄各种。“当时,他们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非常配合我们,搞得我们很不好意思了。”樊德喜回忆。
很快,日落西山,已是傍晚。“天已经这么晚了,你们怎么住啊?”这里的一家人用带着口音的汉语招呼着他们在这里吃饭、留宿。因为之后还有工作,樊德喜他们不得不婉拒。而正当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身后传来了这家人的呼唤“请等一下——等一下——”这家人叫住樊德喜,把一个鼓鼓囊囊的袋子不由分说地就塞进他的怀里,樊德喜原本想要拒绝,但是这家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人执意让他收下。
回到住所,樊德喜打开袋子,发现里面装的全是奶疙瘩,一块一块,都是硬邦邦的。“这东西好贵呢!后来我一打听,他们说要好多牛奶才能造出来一块(奶疙瘩)。”樊德喜说。
奶疙瘩是新疆哈萨克族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被称作“库入特”(干儿的意思)。奶疙瘩的制作过程不易,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和力量积累,10几公斤的鲜牛奶才能蜕变成为1公斤不到的奶疙瘩。那满袋子的奶疙瘩体现出哈萨克族纯正的饮食风味,也见证着哈萨克族人的朴实与热情。
教育:传递民族团结的力量
前不久,樊德喜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和美新疆——那人那景》画展在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区博学楼A区大厅展出。80多幅画作除了樊德喜本人创作以外,还有不少来自他的学生。作为美术与设计系的一名少数民族教师,樊德喜带给学生最大的印象特点就是:平和。“老师很尊重学生,会先询问学生的想法,在围绕学生想做的事情进行指导。”樊德喜的一位研究生说。
怎样去引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自主去挖掘民族团结从而珍视民族团结?“参与、感受、感悟。”樊德喜用6个字来总结。
2019年在帕米尔高原偏远的一个名叫库科西鲁格乡山村中,高山耸立,太阳只能照射到这里两三个小时。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三户人家居住。学生们在采风过后,都选择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全部留给了这里的人家,譬如自己随身携带帽子还有一些零钱,有的学生甚至将自己的口粮放在桌子上,然后悄悄地离开。
樊德喜的学生在用笔描绘了这里的自然风貌之后,也用心体会到了这里民族帮扶的重要性。
前行:用艺术持续推进石榴籽一般的民族情谊
一个直率而简单的决定,使得樊德喜留在了石河子。当年的土家族小伙儿,如今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20多年,时光荏苒,那份发自于内心的爱国情怀始终未变。
“我一直很认同这一点:我是土家族,你是汉族,他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我们56个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樊德喜说。在之后的工作方向上,樊德喜会在新疆土地上继续深耕美术领域,使画作成为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见证各民族同筑中国梦的生动场面。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当前,在党的领导下,各族儿女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文/吴丹